成都对口支援甘孜阿坝19个县已派驻医务
2022/12/23 来源:不详北京好治疗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韩红《天路》
从海拔米的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穿越雪域高原上的色达、炉霍、甘孜等,一直到达海拔米的石渠……这一条漫长雪域高原之路,充满了危险的颠簸、难熬的高原反应和剧烈的昼夜温差,既不平坦也不舒适。
但是,这又是一条通向健康的“天路”,将成都与高原藏区连接起来——沿着这条“天路”,一代又一代的成都援建医疗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把健康和幸福无私地送进高原,送到缺医少药的藏族同胞身边。自年成都市启动对口支援藏区,开启精准健康扶贫以来,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成都的“门巴”(藏语医生之意)们不仅为藏族同胞带去先进的医疗方法、健康的理念,更变“输血”为“造血”,为藏区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过去
这里有等待救助的生命
在色达翁达镇卫生院,老院长曾白清曾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他最大的愿望,是看见卫生院能有自己的住院病房,但是直到年他退休,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在成都的援建医疗队走进甘孜之前,医院看病,都只能挂两个科的号:内科和外科。在高原上,县医院里不设专科,没有擅长某一专病的医生,是普遍的现象。
在过去,藏区大部分的妇女生孩子都在家里生,一旦遇到危重孕产妇,遇险的几率很大。
从年起,成都市启动了对甘孜、阿坝的对口支援,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疾控部门的医务人员前赴后继地前往藏区,在雪域高原上建起一条“健康天路”……
现在
那些被医疗援建改变的生命
为了高原的妇幼健康
为了手术台上的高危产妇产科女医生挽袖输血
在地广人稀、就医不便的高原藏区,妇女对生孩子多少怀有一些恐惧和无奈。来到色达参加医疗援建一年多以来,温江区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曾容已经多次亲手救治这样命悬一线的高危产妇。
深夜十一点,曾容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才得知一名大出血的产妇在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后,刚刚医院。曾容检查后发现,这名藏族产妇是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由于耽误太久宫内胎儿已经死亡,而若不立即手术,连产妇都有生命危险!曾容立即上台为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可是患者还是出血不止,已经出现严重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这时产妇最需要的就是输血,可是让曾容心急如焚的是,当地尚未建立血库,要紧急输血只能现场找人献血、临时相合(指交叉配血试验,观察献血和输血双方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有无凝集反应,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送产妇来的三位家属都已经献过血了,可产妇的血压还是没升起来,怎么办?听说产妇和自己一样是O型血,曾容一点没有迟疑,立即走下手术台,挽起袖子走向护士要求抽血。“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生孩子是女人最辉煌的生命经历,也是一生中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不能让姐妹躺在血泊中死去,”曾容说。
看着鲜红的血液汩汩地流进血袋中,患者的阿姐抓着曾容细瘦的手臂哭了出来,不停地用不熟练的汉语说:“门巴(医生),够了,不要抽了!”曾容不断地安慰着淳朴的藏族阿姐,在献完毫升血后,又赶回了手术室继续抢救患者。最终,她成功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从产妇在家生娃
到全县妇幼抢救“一键呼叫”
今年7月11日,38岁的泽九在炉霍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炉霍县妇计中心”)生下了女儿,当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创下了全县的一个先河——她的女儿协绕降村,是由成都锦江区妇幼保健院援建的炉霍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成后,第一例剖宫产娩出的婴儿。
在泽九产后第76天,为她接生的汤本才医生亲自来到她位于炉霍然柳乡的家中做新生儿访视,产后恢复很好的泽九容光焕发,站在家门口热情地迎接着医生的到来。回想起当时自己疼了一天多宫口都没开的惊险,泽九对汤本才有着道不尽的感激,“医院做手术,我和娃娃都没命了!卡卓(谢谢)!”
泽九的幸运,同样得益于来自成都的医疗援建力量。仅仅5年前,炉霍县妇幼保健院还只有门诊部没有住院部,辅助检测也只有B超一项,硬件设施落后、医护匮乏,妇科、产科手术更是无从谈起。自年启动对口援建以来,锦江区投入万元、锦江妇幼保健院投入万元用于该院改建,不仅建起了新的诊疗和住院楼,还设置了全新的妇产科病房、新生儿病房、洁净手术室及产房,开展妇产科适宜技术5项,建立临床操作规范近百项,锦江妇幼保健院还先后派出7名临床技术骨干前往炉霍支援。
去年9月,全新的炉霍县妇计中心开放接诊,可以开展含主要妇科手术、产科和儿内科(含儿保)在内的诊疗服务。中心主任曲娜介绍,为了给藏族同胞解决医药费的后顾之忧,提高产妇入院分娩的积极性,在原有医保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锦江区还为炉霍成立了专项慈善基金,入院分娩花费在元以上的孕产妇,超出部分还可以获得补助。
为泽九接生的主任医师汤本才,就是锦江区妇幼保健院长期援建炉霍县的三名专家之一。在成都,汤本才是辅助生殖(试管婴儿)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但来到藏区之后,他最拿手的专业却面临着无用武之地。“刚过来时我也很困惑,来援建这几年里,我除了做基础的妇产科技术指导和服务,还能再为藏区做些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汤本才发现在高原上,妇幼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地广人稀和交通不便,危重孕产妇和儿童的转运效率很低,这也医院分娩的原因之一。“我就一直在思索,是不是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些努力?”
他利用下乡巡诊等机会做调研,了解到原来在炉霍县18个乡,个个村子都已经有了村医,每位村医还配备了联网电脑和手机,“如果能帮村医和县妇计中心建立联系机制,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在汤本才的联络和推动下,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又单独出资万元,开发了一套针对当地孕产妇和儿童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汤本才利用自己在炉霍县卫计局挂职担任副局长的机会,积极协调所有村医、医院、县妇计中心,统一纳入到了这个平台上。平时,村民一有就医需求就联络熟悉的村医,村医通过平台在线通知上级医疗机构有孕产妇、儿童需要转运和抢救,医院、县妇计中心还可以派救护车直接接送。“如今这个体系已经运转得很顺畅了,炉霍县孕产妇死亡率已经连续5年为0,新生儿死亡率仅为6‰,”汤本才难掩自豪,“州上还派人过来取了经,打算把这个信息管理平台推广到全州各县。”
为了高原的学科建设
从通科看通病到专科治专病援建中诞生了高原上第一个医疗专科
在成都对甘孜进行医疗援建之前,医院看病,只能挂两个科的号:内科和外科。“医院的第一个‘专科’就诞生在炉霍,”医院院长呷瓦扎巴自豪地说,“这都要归功于成都的援建医护人员。”
从年3月起,医院启动了对炉霍的对口支援项目,在医院成立的肛肠科,让藏区人民第一次能在家门口找专科医生、看专病。这个专科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医院副主任医师汪丽娜带领第一批援建医疗队,携带着大量医疗器材及药品赶赴炉霍,却在半路上遭遇了严重车祸,三名医护被甩出车外,受伤最重的王熙医生胸腰椎三处压缩性骨折。但即便如此,全体援建队员都没有一个提出退出的要求,休养半年后,援建队重新添置好全部设备和药品,又毅然重新赶赴高原。
藏区人民少食蔬菜、多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的饮食习惯,以及特殊的生活习惯,让肛肠疾病在当地十分高发,再加上发病部位很私密,很多患者都是拖到实在“坐立难安”医院。在仅有4万人口的炉霍扎根的前两年里,医院第一批援建队就接诊肛肠患者达上千人,开展了十多种肛肠手术共计上百台,还带去了药物坐浴、射频电疗、中药滴入等适宜技术,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高原上声名远扬,连周边色达、甘孜等县的患者都慕名远道而来求诊。
如今,援建的接力棒已传到以主治医师何康为首的第二批队员手上,医院肛肠科已经建设成为四川省重点专科,仅今年以来门诊就已接诊多名患者,年手术量近百台。“在高原上做医生,其实很有成就感,”何康感慨地说,“能为藏区居民解除痛苦,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从急诊医学空白到首个急诊科建立
“金牛医生”在生命禁区与时间赛跑
在海拔米的高原奔跑,是什么感觉?眩晕、失眠、头痛、气紧,严重了自己都需要急救……而在四川省海拔最高的石渠,医院(医院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维强却已经“奔跑”了一年多,不但急诊、门诊一肩挑,医院建立起了第一个规范的急诊科。
年9月,刘维强挥别了刚怀上二胎两个月的妻子,来到石渠。到达的第四个夜晚,因为严重的高反,他躺在病房里吸氧、输液,但当他忽然听隔壁病房传来“医生快来”的急切呼喊时,他强忍着剧烈的头疼下床跑了过去,只见一名7个月大的婴儿昏迷不醒、嘴唇紫绀,眼看不行了。他立即清理开放气道和做心肺复苏,配合吸氧、补液等。几个小时后,患儿面色终于慢慢由苍白转为红润,“哇”地一下哭出了声来。
一个多月后,在距离县城近百公里的地方突发一场2死5伤的车祸,院长通知他和当地几位医生去现场接伤者。“我当时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在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石渠,至少应该建立一个拥有规范急救流程的急诊科。”他从一间房、一张床、一台呼吸机、一台心电监护仪筹备起,召集医护人员学习考核抢救技能。在半年的精心筹备后,医院急救中心一次性通过了甘孜州卫计委的检查验收。
刘维强还手把手向当地医护传授心肺复苏、搬运骨折病人和电除颤等急救技能,在年甘孜州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中,以往年年在19个县中成绩“垫底”的石渠县代表队成了一匹黑马,一举摘下第一名!援建一年来,急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给刘维强的锦旗,很多患者来就诊时都直接问:金牛医生在不在?“能得到藏族同胞对我的认可,我很自豪,也让我觉得因为来援藏而不能照顾家庭等苦恼,也都是值得的。”
为了高原的便捷医疗
从取暖炉改造理疗床到一根金针解苦痛他们抓准了“因地制宜”的诀窍
“来援建之前,我以为高原上是缺少医疗设备、缺少药物;实际来了才知道,原来这里很多硬件条件都是不差的,但真正缺少的,是能把它们用好的医生,”医院援助近一个月后,医院康复科主任罗伦医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高原上,因为长期受放牧劳作的生活习惯影响,很多藏族同胞,特别是更年期后的妇女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下肢长期疼痛。但一边是大量患者急需康复治疗,一边却是价值数万元的电动牵引仪因为医院库房里闲置,这让罗伦感到十分心痛。“很多复杂的医疗仪器在高原上并不适用,因为操作复杂,又难以得到厂家的及时维护。其实在康复科,有很多治疗可以按照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用适宜方法来开展。”罗伦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医院康复科的同事一起自己动手,设计出了不插电的负重牵引和绞盘牵引装置,给患者一试用,疗效一点儿都不差。
刚来甘孜时,为了找到一张治疗腰痛的中药熏蒸床,罗伦还一下了班就在县城里的露天市场上去转悠,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家里都会买一种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烧水的电丝炉,价格仅几十元钱。“把治疗床中间掏个洞,把电炉放进去,再放上装有中药液的盘,就能做中药熏蒸了呀!”这个“脑洞大开”的小发明,又帮康复科解决了一个诊疗的大问题。
而来医院疼痛科的主治医师刘波,更是全靠一双手、一根金针,就“征服”了无数患者。他运用中医拔罐、针、灸三种方法,治疗关节炎、腰腿痛疗效明显,在他来到石渠县援助后,当地患者如潮水一般涌来,他一个人的平均月门诊量就已达到近人。“这些中医技术也很适宜推广,医院里收了两个藏族‘徒弟’,他们都学得很快,”刘波笑着说。
医院里,“临床药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医院临床药师洪文医院援建之前,这门学科在高原上的开展却几乎是空白。在色达,除了开展处方审核、药学查房等临床药师的常规工作外,洪文英也开动脑筋,不断琢磨如何帮患者提高用药效率。高原气候湿冷缺氧,小儿肺炎是当地的常见病,氧气雾化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洪文英敏锐地意识到,用冰冷的药液直接做雾化,对儿童呼吸道仍是一个刺激,要是能在雾化仪上添加一个控温加热的小装置,那该多好!市场上找不到成型的产品,她就自己动手设计组装试用,“加温雾化在城市里很少开展,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先例,纯属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还在慢慢研究。”
医院没有为医生购置用药软件,医生要看药品说明书不能在电脑上查阅,必须亲自到药房查阅,跑来跑去很不方便。洪文英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自己设计了一个单机版的“药物信息查询系统”--说起来也很简单,把所有药物说明书扫描进电脑,再用EXCEL软件分门别类的建好一份药品目录,医生只需要点击目录上的药名,便可以在线看到药品说明书,极大方便了医生开处方。
医者仁心
从治病到治“心”
他们把爱心撒进藏族同胞心里
“来了高原,似乎总能发现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温江区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曾容说,“不管是医疗上的,还是医疗以外的,只要遇到了,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感觉。”
在温江区援建干部与色达当地贫困户“结对认亲”时,曾容认识了患有腭裂的7岁藏族女童郎卡吉。家住色达翁达镇的郎卡吉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有着精致的五官,弯弯的眉毛、大眼睛、小巧嘴唇,外表看不出任何缺陷。但曾容却发现,她从来不说话也不笑,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医院检查,才发现她原来是先天性腭裂。”
听曾容说腭裂可以去成都手术治疗,郎卡吉的爸爸高兴之余也面露难色:她家是贫困户,全家靠着一点坡地种点青稞,仅有的几头牦牛也还没长大,实在出不起路费和治疗费用。“我和洪文英商量,一定要想办法帮郎卡吉治疗,”她们主动联系了嫣然天使基金和成医院,办好了做免费手术的一切手续,全体温江援建队员又共同资助了元钱,由两人亲自护送郎卡吉和她的父母来到成都治病。治疗期间,洪文英全程陪伴着语言不通、环境生疏的一家三口住院、手术和恢复,“当我听到手术后,郎卡吉第一次发出爽朗的笑声,听到她嘴里吐出的第一个音节,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未来
他们在这条健康“天路”上继续跋涉
到今年9月,由温江区出资援建万元的色达翁达镇中心卫生院已全部完成改建,不仅建起了全新的四层住院病房,还拥有了检验科、放射科、影像科和救护车,医疗能力辐射周边5个乡镇1多人。退休的老院长曾白清重新返聘,回到了翁达镇中心卫生院继续行医,“以前想都没敢想的好条件终于有了,我一定得干下去,”他眼里闪着泪光说。
在医院开展加温氧气雾化一段时间后,洪文英向四川省科技厅申请了两个科研项目:《加温氧气雾化在高海拔地区小儿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和《在氧气雾化中加热控温的装置设计》,无意间帮医院实现了科研项目申报零的突破。她决定,在自己结束两年援建历程之前一定要把这两个项目完成,用研究成果指导当地的医生今后的诊疗,算是自己给高原留下的一份礼物。
尽管腭裂治疗已结束,但曾容还是经常趁休假时去郎卡吉家,小姑娘如今十分爱粘着她、爱和她咿咿呀呀地说话。虽然恢复了发音能力,但如今郎卡吉身上还是难掩当初腭裂的后遗症,说话瓮声瓮气的。曾容说,自己一直在打听成都哪里有靠谱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她想让郎卡吉去,希望未来能让她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流畅地说话。“如果她不能去成都上学,那就换我去学,学会了再回来教她。”
在接受采访的当天,医院整整一上午,手机却一次都没有响过,这让他有点想偷着乐。“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收的那两个‘小徒弟’在没有我指导的情况下,已经可以独立为患者治疗了。”他难掩兴奋之情,“我有信心,等到我援建任务结束,离开高原的那一天,医院里独当一面了。”
数字
成都市20个区(市)县对口支援甘孜州的德格、炉霍、甘孜、得荣、理塘、石渠、色达、泸定、丹巴、巴塘、白玉、道孚、九龙、康定等14个县,和阿坝州的九寨沟、松潘、黑水、小金、马尔康等5个县,各区(市)县的疾控、监督、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的疾控、监督以及中心卫生院。
目前,全市11医院和20个区(市)县参与对口支援,主要对甘孜州14个县、阿坝州5个县进行城乡医疗卫生进行对口支援,对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拖坝村精准扶贫,对甘孜县、石渠县支援包虫病防治工作,对阿坝州红原县进行对口支援。
年,向受援地区共派驻医务人员人。
成都商报记者王欢
供图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