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53元末受战乱影响,大量黄姓人迁

2023/5/18 来源:不详

09:46

黄勇/文

元朝至正11年(),徐寿辉与彭莹玉、邹晋胜等人发动红巾军起义。受战乱影响,湖北大量百姓迁往四川,其中包括不少黄姓人。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外省移民拖家带口迁徙入川。(资料图片)

珙县屯粮黄氏,从湖北迁入

如今珙县下罗乡育贤村的屯粮黄氏先祖黄海仁、黄海义两兄弟,系黄峭五儿子黄楚二儿子黄元标的后裔,在至正23年()从湖北迁到富顺黄家场定居。

明朝万历年间,这支黄姓人中的黄登瀛、黄可孝父子迁到今珙县下罗乡育贤村境内的符江河畔一个叫屯粮的地方落业。

几百年来,黄氏后裔繁衍昌盛,分布在符江河畔的中山(湾滩)上罗、下罗、孝儿、天堂等地。

清朝后期及民国时期,又有一部分人先后迁到兴文、高县等地住居。如今,屯粮黄氏人口已经上万人。

清同治7年(),珙县孝儿镇的黄湘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编修。

黄湘出生于书香世家,这支黄姓人,从清乾隆开始,举人、拨贡、进士就没断过。

黄湘的曾祖父黄德元是贡生,祖父黄廷栋是举人,历任崇州、剑阁学正。父亲黄应甫是拨贡出身,历任江西星子县、广丰县知县。

弟弟黄琨是廪生出身,历任江西石城县、瑞金县、分宜县、乐平县知县,享受副知州待遇。

黄湘为人耿直,不愿去讨好上级,所以在翰林院一直上班了10多年,导致生活拮据,穷困极至。

黄湘去世后,家里人根本没钱扶柩返乡,多亏生前好友相助,家人才得以把他送回老家安葬。

川北黄大震后裔繁衍昌盛

至正22年(),黄峭大儿子黄和第14世孙黄大震、黄大霖,因同姓人黄华、黄胜造反事情败露,元朝廷派兵征剿,很多族人被杀,为躲避灾祸,两兄弟改为王姓,从福建邵武启程逃往四川,住在梓州(今三台县)鹅溪寺油榨沟。

黄大震自幼习武,明朝建立后,他参加四川的武场科考,获得第一名,到今江西会昌县任职。

明太祖朱元璋到会昌县巡视,一众官员出城迎接。黄大震身材高大,跪在地上像没跪一样,朱元璋看到后很不高兴:“你怎么不跪呢?”

黄大震说:“臣在这里跪迎皇上很长时间了啊!”朱元璋仔细一看,笑着说:“好大一个人啊!”从此,大家都叫黄大震为王大人(当时他还是王姓)。

黄大震退休后,把家迁到了东关县(治所在今万源市固军乡)十里(今西充县东岱乡荣华山村)。因此地山清水秀,黄大震把居住地改名为青衣沟,希望子孙后代能名垂青史,身穿朝廷官服。

黄大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黄良显,二儿子黄良达。黄良显跟着黄大震住在青衣沟,黄良达仍住在梓州鹅溪油榨沟。

黄大震活了岁,死后葬在青衣沟,因大家称他为王大人,所以他的坟墓被叫做大人坟。

永乐年间,黄良显第五世孙黄汝珩出任都察院户部侍郎,“请旨复姓”,全族这才由王姓恢复黄姓。

黄大霖住在东关县溪铺清逸沟,因思念老家,与大儿子黄良栋回到福建,死后葬在在汀州龙岩溪上。二儿子黄良材留在了四川。

黄大震后裔繁衍昌盛,不断外迁。据统计,迁入西充县的有14支,蓬溪县有9支,盐亭县有19支,射洪县有17支,三台县有11支,南充顺庆区居坝有一支,遂宁曲山有两支,湖广有两支,重庆有两支,剑阁一支等,共计80支。

川南、黔北黄氏“四仁”后裔较多

至正23年(),住在湖北的黄峭十七儿子黄城后裔黄宗礼,带着黄旨(乳名庚七)、黄晋(乳名庚八)两个儿子入川。

黄旨落户在富顺韦家巷,黄晋住在泸州江阳。黄宗礼的后裔在明清时期出了很多人才,仅明朝就出了7个进士、13个举人、10个贡生,堪称科举大族。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璿,在永乐13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河南开封府知府,例授中顺大夫、晋正中宪大夫,入祀忠贤祠,是忠孝两全的代表人物。

黄宗礼的后裔黄仁辅、黄仁轲、黄仁榜、黄仁祥四兄弟,大约在弘治八年()从富顺外迁,黄仁辅、黄仁轲落业在合江九支坝大嘴上。

4人的后裔主要住在今川南、黔北一带,后代被称为“四仁”后裔。

请看黄姓(54)。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